
家有孩子,记得看看,再穷不能穷这三件事!
对一个家庭而言,孩子无疑是家庭的重要成员;
而孩子的未来,也是一个家庭的未来。
教育孩子,不在于经济的贫富多寡,而在于家庭教育。
俗话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想要孩子的人生更精彩,就请记住:
在这三件事上,再穷也不能穷了孩子。
1. 再穷,父母不能穷对孩子的爱
俗话说:“穷养、富养,不如用爱养。”
教育孩子,不只是物质上的,更应该用心,用爱。
无论穷养还是富养,都需要用爱来滋养孩子,陪孩子慢慢成长。
爱不是庇佑孩子,而是教会孩子如何独立地飞翔。
在电影《阿甘正传》中,智商只有75的阿甘,差点被公立学校拒绝。
他走到哪,别人嘲笑的眼神就跟到哪。
一生里,阿甘无数次被人问:
“你是不是傻子?你是不是傻?你傻不傻?......”
但是,阿甘有一个深爱他的妈妈,妈妈总是鼓励他:
你和别人没什么不一样,他和所有的小孩子都一样。
妈妈倾尽全力,送他上学,陪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走。
妈妈带他散步,给他读绘本,妈妈的陪伴和爱,是他成长的源泉。
虽然,阿甘是单亲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但是,由于活在足够的爱里,让他拥有了一个比智商正常的人,还丰富多彩的人生。
为了鼓舞阿甘,阿甘妈妈经常对阿甘说:
“每天都会有奇迹发生。”
所以,阿甘一直坚信每天都有奇迹发生;
事实证明,他的人生确实有着很多奇迹。
人生拥有奇迹的阿甘,在机缘巧合下,赚了很多钱,成了亿万富翁。
但他一直记得妈妈说过的:
“钱不用太多,够用就好。”
因而,他把钱捐给了医院、教堂,又给战友布巴的家人留了一大笔;
所有的人,都觉得他傻,连一起合作的中尉也觉得他傻,但阿甘却毫不犹豫。
母亲用爱与信任,真正呵护了阿甘的美好心灵,让阿甘,拥有超乎常人理解的能量!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个安全感充足的孩子,会有足够的心力去面对未来生活中的种种不确性才敢于打破束缚和枷锁,有勇气去追寻梦想。
在爱里长大的孩子,他能够做最真实的自己,也能对这个世界释放出更多的爱的能量。
爱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育儿理念。
穷养富养,都不如用爱养孩子。
2.再穷,不能穷教育,这是孩子的出路
前段时间,因为手机流量有限,只能去村支部蹭网上网课的河南洛宁14岁女孩——郭翠珠,火了。
村支书说,女孩学习很认真,每天都会来这里学2小时。
而在一旁的父亲,默默蹲守在墙角下,陪伴着女儿。
一方面,上网课,有的孩子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学习的精神让人感动。
让人不由感叹,是呀,教育是孩子的出路,再穷不能穷教育。
有很多人感叹:
“教育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哈佛博士——何江,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作为一名在寒门长大的学子,何江曾作为内地第一人,登上了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演讲。
如此优秀的何江,除了自身的努力外,少不了重视教育的的父母。
小时候,他村里很多人,为了生计都出去打工了,但何江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决心陪在孩子身边。
他的爸爸,无论在外面有多累,晚上都会给孩子讲故事。
父亲高中都没毕业,每天编故事对他来说,难度不小;
但他坚持着讲正能量的故事,激发孩子们的奋斗热情,他也确实做到了。
后来,何江上大学后,觉得爸爸文化不高,为什么知道那么多故事?便问爸爸。
爸爸说:“都是自己瞎编的,就是为了让你们好好学习,让你们知道只有读书才能有好出路。”
何江的妈妈,虽然不识字,孩子们放学了,她就陪在身边看他们写作业,问问他们学校的趣事;
让他们复述老师今天讲过的内容,如果没听懂,她还会跟孩子们讨论。
何江的父母,相信教育可以改变命运,并用行动陪伴鼓励着孩子;
最后,何江成为了哈佛博士,弟弟也成为了硕士。
所以,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教育,因为这是孩子一辈子的最佳出路。
3.再穷,不能穷精神,这是孩子的魂
穷了物质不可怕,穷了精神,穷了灵魂才是真正的可怕。
小编在读高中时,曾看到过一个故事:
一个富人,每天回家下车时,都会看见一个乞丐,守在路边,伸出手来。
富人开始理都不理,邻居都说这富人心不善。
富人说我这样恰恰是善,他站在这要饭越是要得着,就越不想自己去致富。
因为,他还活得下去,富招儿都是被穷逼出来的。
邻居摇头,说富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穷人没路,有了路自会去谋生。
富人说咱试试看。
第二天,富人下车,走到要饭的跟前,给了他三张大票,说:
“我最初就是300元钱做小买卖起家,现在同样给你这么多,你自己去谋力,干点什么吧,别在这里乞讨了。”
穷人见钱眼开,满口答应,欣喜若狂离开了,从此半月没见。
正当邻居以为富人给前给对了时,那穷人把钱花完又回来了;
他还站在原来的位置,伸出了乞讨的手。
富人的车开过,从此再也没理这个穷人。
很多时候,精神上的穷,远比经济上的穷更可怕。
相反,精神上富足的人,一生都活得充实。
杨绛先生,一生少与人争,活得安宁淡泊。
很多人觉得她清贫寂寞,但她却觉得人生丰富而快活。
她说:“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之前,在《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中,有一对来自十堰的母子,登上了舞台。
这是一对看上去很普通的母子:
母亲吕亚琴,是一名超市的店长;孩子黄海,是刚上初一的学生。
但就是这样的普通人,却迸发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能量。
在孩子七岁的时候,妈妈利用超市废弃的购物小票,为儿子抄写诗词;
每十首为一本,七年的时间,抄了84本。
为了做诗词抄本,妈妈常常熬到深更半夜。
不仅如此,母子俩还一边背诗,一边学习诗词背后的故事。
日复一日的坚持,终于得到了回报。
这些诗本,启迪了儿子的心灵,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知识储备。
最终,共同成长的母子俩,一起站上了诗词大会的舞台。
这对母子的经历,感动了观众,也让主持人董卿动情:
“如果一位妈妈,没有办法给孩子富足的生活,却给到孩子富足的精神世界,那么她一定是一位成功的妈妈。”
养育孩子,物质很重要,但精神更为重要;
父母可以没有好的物质条件,但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
教给孩子做精神上的强者,才能给予他命运的主导权。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家有孩子,一定要记得,再穷不能穷这三件事!
愿每个父母,都能教孩子看向长远;
愿每个孩子,都能拥有远方!